高考取消二三本对初中生影响最大!这5个新问题,家长越早知道越好!

高考改革政策的推行,关系到孩子的高考,甚至是一生,家长和学生们要高度重视。



2018年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一年,在这一年里全国多个省份确定了没有了本科三批,甚至上海、山东、浙江和海南这四个省市将一本和二本都合并了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二三本合并的新政策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施,但是有小部分地区还没有合并。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二三本合并大军,到底有什么影响呢?


各省高考改革启动时间及内容要点:


地区

启动时间

执行时间

内容要点

北京

2017年

2020年

1、从2017年秋季入学高一起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;

2、英语听力考试从笔试中分离,一年两次实行机考;  

3、取消本科三批,与本科二批合并;  

4、自2018年起,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;

5、2020年调整统一高考科目,实行3+3,探索两依据、一参考。

山东

2017年

2020年

1、2015年英语科目使用全国卷,2016年文综和理综使用全国卷,2018年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;

2、2020年高考实行3+3的考试模式;

3、未来一批二批合并,除提前批次外,不再分批次录取。志愿填报由学校+专业改为专业(类)+学校形式;

4、录取两依据、一参考。

湖南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16年起全部科目使用全国卷;

2、2020年高考不分文理科;

3、实行3+3的考试模式;

4、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;  

5、逐步试点取消招生录取批次,改进投档录取模式,推进平行志愿投档方式;

6、构建两依据、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。

江西

2018年

2020年

1、不分文理科;

2、实行3+3的考试模式,选考6选3;

3、外语考试分为笔试和听力测试,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;

4、高考总分满分750分,语数外每门150分,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100分;

5、2016年起建立江西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,开展综合素质评价;

6、2016年起合并二三本,2018年起合并艺术二三本科批,2020年起进一步减少录取批。

海南

2017年

2020年

1、2020年高考不分文理;

2、2020年高考科目实行3+3,选考实行6选3;

3、总成绩按标准分呈现,语数外每科原始满分150分,转换成标准分,自选3科每门满分100分;

4、从2017年起,海南本科第一批和第二批合并录取,从2020年起,海取批次仅设本科批和专科批,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。

广东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21年高考文理不分科;

2、高考实行3+3的考试模式;

3、外语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年两次考试;

4、录取两依据、一参考;

5、2016年,广东高考全部科目采用全国卷;

6、2016年,广东二本A线B线将合并。

江苏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21年高考“3+3”模式,文理不分科;

2、统考科目语数外保持不变,选考科目由6选2调整为6选3;

3、英语将实行听力和口语一年两考,笔试两考还在探索;

4、分值比480分高,接近700分;

5、小高考13个科目均可考两次;

6、2016年起,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省属高校加3分投档。

河北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21年高考文理不分科;

2、高考科目实行3+3;

3、外语考两次;

4、2016年起,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与第二批合并,以后逐步取消录取批次;

5、高校招生两依据,一参考;

6、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,实行新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;

7、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。

安徽

2018年

2021年

1、文理不分科;

2、统考语数外,选考科目为6选3或7选3。

山西

2018年

2021年

1、不分文理科,外语一年两考。

2、高考实行“3+3”模式,从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6科学业水平考试中自主选择3科参加考试并计入高考总成绩。

3、高考录取调整为“两依据、一参考”。

西藏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21年高考实行3+3的考试模式,选考6选3;

2、外语提供两次考试机会;

3、高考总分660分,语数外每门150分,3门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70分;

4、录取两依据、一参考;

5、从2017年起,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,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。

辽宁

2018年

2021年

1、从2016年起,取消一批本科A、B段的设置,统一为一批本科;三批本科合并到二批本科。

2.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。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括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两类

宁夏

2019年

2022年

1、2017年建立高中考试招生综合素质档案,在自主招生中使用;

2、2018年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,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;

3、2019年逐步取消录取批次,推行两依据、一参考的考试招生模式;

4、取消文理分科,选考科目6选3,高考总分750分,语数外语每科150分,自选每门100分;

5、外语考试一年两考。

广西

2019年

2022年

1、2022年起广西统一高考不再分文理科;

2、高考科目实行3+3模式,必考科目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,每科满分150分;

3、外语科目(含听力)同年有两次考试机会;

4、选考科目从政史地理化生6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科目之中任选择3科。选考科目安排在高三进行,每届学生只安排一次考试,每科满分100分。

5、高考总成绩满分为750分。

6、高校招生录取实行考生总成绩+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。

7、高职招生逐步实行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。

陕西

2019年

2022年

1、考试科目实行“3+3”模式,选考科目实行“6选3”。

2、取消文理分科。

3、英语一年两考。

云南

2019年

2022年

1、在文、理科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基础上,实现所有科类平行志愿投档,并取消专科层次一专、二专的录取批次划分。2017年起进一步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办法,逐步优化本科层次录取批次。

2、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,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。

3、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,实施统一高考改革。其他职业类学校和社会考生可参加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。

甘肃

2019年

2022年

1、实行3+3模式

2、不分文理,外语一年两考。

青海

2019年

2022年

1、实行3+3的考试模式,选考科目“6选3”;

2、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;

3、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、一参考;

4、2018年在各批次全面实行平行志愿,并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。

浙江

2014年

2017年

1、必考科目语数外3门,每门满分150分;

2、选考科目实行7选3模式,每门满分100分,每科最多考2次;

3、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;

4、语文、数学成绩当次有效,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;

5、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,1次在6月,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生;1次在10月,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;

6、考生志愿由专业+学校组成,录取不分批次,实行专业平行投档;

上海

2014年

2017年

1、不分文理;

2、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,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13门科目;

3、2017年起,上海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门,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;

4、外语一年考两次,6月一次,1月一次。含笔试和听说测试,每人最多考两次,最好成绩计入总分;

5、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成绩和自主选择的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,满分660分。语文、数学、外语每门满分150分,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;

6、2016年起合并本科一、二批,并按照总分和院校志愿,分学校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;7、报考专科高职志愿只计语文、数学、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。专科高职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。

黑龙江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18年秋季新学期启动,2021年进行首次新高考。

2、考试科目实行“3+3”,满分750分。

3、高中实行综合素质评价。

贵州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21年贵州高考实行“3+3”模式。

2、2016年将三本院校并入二本。

3、2018年起,高一年级将不再分文理科。

四川

2018年

2021年

1、从2016年起,分步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,并恢复外语听力考试。

2、从2021年开始,统一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语数外,外语考两次择优计成绩。

3、2018年入学新生 学业水平考试全省统考。

4、高职院校2021年起实行春季招生

5、从2015年起,本科第二批次和本科第三批次合并录取

天津

2017年

2020年

1、取消文理分科,考试科目实行“3+3”。

2、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施。

3、英语一年两考,取较高的分数计入高考总分

4、2017年起高职院校在天津实行春季招生

吉林

2018年

2021年

1、外语提供2次考试机会,取消文理分科。

2、选考科目实行“6选3”,高考成绩满分750分。

3、从2021年起,普通高校招生在保持现行录取模式的基础上,逐步取消录取批次,探索一档多投。

重庆

2018年

2021年

1、不分文理科,外语一年两考。

2、推行“3+3”模式,3门选考科目中,“6选3”模式成主流,即从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。

3、从2016年开始,合并本科二、三本和专科一、二段两个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批次。

4、招生录取将实行“两依据,一参考”的录取制度.

5、从2017年开始,统筹高职院校实行“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”的分类考试招生方式。

湖北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21年起,全国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、数学、外语,不分文理科。

2、考生在思想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。

3、总分值750分。

4、从2016年起,文理类本科录取批次由3个批次调整为2个批次,本科三批和本科二批合并录取。

福建

2018年

2021年

1、考试科目实行“3+3”模式,选考科目实行“6选3”。

2、取消文理分科。

3、英语一年两考。

4、录取机制:“两依据、一参考”。

5、实行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分类招考。

河南

2018年

2021年

1、2017年起,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。

2、取消文理分科,考试科目实行“3+3”(语数外和6选3)

3、英语一年两考

4、学业水平考试按等级赋分。

内蒙古

2018年

2021年

暂无

新疆

2019年

2022年


注:灰色字体为已经开始高考改革的省市;红色字体为2018开始高考改革的省市。


什么是二三本合并?


按照教育部关于逐步减少录取批次的相关要求,2018年继续推进本科高校录取批次合并,将本科一批、本科二批合并为普通本科批次,即普通本科仅设一个批次,分为A、B两个阶段。A阶段为公办本科高校及经批准在本批次录取的高校,B阶段为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。


很多家长看到二本三本合并录取,就觉得合并后二本提档分数线降低,上二本岂不是更容易了!学习哥查阅了今年进行合并批次录取改革的省份,发现由于试题难易程度、招生计划投放等因素影响,今年进行新合并录取政策的几个省份,并未出现预期的二本提档线普遍下降的状况,有的省更是不降反升。


以辽宁为例,2016年辽宁省文史类第二批次投档线比2015年降低了43分,但比2015年第三批次提高22分。2016年理工类第二批次投档线比2015年降低46分,但比第三批次提高了28分。


一些学校表示,在实际操作中,由于合并批次招生扩大了生源规模,一些受欢迎的学校、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甚至可能会上升。实际上,对考生和家长来说,二三本合并后,他们需要选择的范围更大了。同时,为了相对准确地判断一所学校的质量,他们需要查阅的信息更多了。


“有的学校在某些地区是二本招生,在另外一些地区是三本招生,这让人很难抉择。”家长反映,有时,他们干脆用“简单粗暴”的标准去判断一所学校是不是从三本升上二本——学费1.2万元左右的就是原来的三本,而学费在5000元左右的就是普通二本。


批次合并改革不仅对考生和家长辨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挑战,要求他们炼就“火眼金睛”,同时还对考试院的投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
变革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,新高考改革依然“任重而道远”。《中学生职业规划教程》编委会副主任、新高考专家田志友则直言:目前采用的“3+3模式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。


总结起来,“3+3”模式受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
1.有的课打死也不选,有的课一窝蜂都选


打死也不选的,首先是物理。


物理遇冷始料未及


选考科目的等级赋分制比的是排名,而不是分数。同样的规则赋分,考生在不同学科排名相同,成绩则相同。


物理本身难度较大,大家普遍认为选考物理的都是学霸。等级赋分制规则下,相较在物理组与学霸们赛跑而言,在其他“赛道”上与普通学生赛跑显然更容易能拿到高分。因此,选考物理的人越来越少。


中国新闻周刊曾就此采访了首批试点的浙江高中。以杭州一所普通高中为例,高考改革前,全校有2/3的学生必修物理;高考改革后,选考物理的人数降到了不足50%。到了2017年新高三学生中,报考物理的人数下降到了33%,新高二更少,仅60人,占年级总人数的10%。


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。


嘉兴市嘉善县某高中,2017年高三生中,在第一次选考成绩公布后,选考物理的人由130人减少为70人;高二生报考物理的就只剩下了5人。“我们学校物理成绩最好的学生,在全省只能排到8000到1万名,根本没有竞争优势,从学生到学校,当然都希望回避物理考试的竞争风险。”该校副校长说。


更可叹的是,由于该校选考物理只有5人,只需一名物理老师上课,其他物理老师只得转岗。


于是,选考科目保障机制出现了,当特定选考科目考试人数低于保障基数时,以保障基数为准,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;大于保障基数时,则以实际参考人数为准。


最先建立保障机制的就是物理,浙江这一保障基数为6.5万。


简单来说,即:


(1)如果有7万人(大于6.5万)选考物理,那么会有700个(7万的百分之一)满分。

(2)如果有6.5万人(等于6.5万)选物理,那么会产生650个(6.5万的百分之一)100分。

(3)而如果只有1千人(极端情况,小于6.5万人)选物理,那么还是会有650人(以6.5万人为基数计算,自高往低赋分)拿一百分。


它的潜台词就是:选考物理,在赋分上不再吃亏。


下岗的是物理老师,

忙死的是地理、政治老师


但这仅仅解决了物理遇冷难题。


选考科目的设置本意是给学生们更多选择权,选择的标准是“自己喜欢”。但现实情况是,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,目标从来都是考出更高的分数、考上最好的大学。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,学生很难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,学校大概也不允许学生选。


先来看学生:


上海市政协委员施华曾走访浦东各中学,发现大多数学生确是按学科的难易程度来选课。文科相对简单,选择的同学多一些(选政治的偏少);理科中生物较简单,因此选生物的同学多。而较难的物理、化学选择的人数偏少,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多一些。很多中学教师戏称,十年后,中国无物理化学大师。


浙江嘉兴市的统计数据显示,学生选考地理的比例最高,达56.65%第二高为政治,50.51%,因为这两科都比较容易考。报考物理的比例仅为倒数第二,37.22%。从高考总成绩来看,报考物理比例最低的一所学校,由于采取了“文多理少”的选考策略,98%以上的毕业生都被第一批次录取。


这样的经验势必会影响后续高中生的选择,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越来越大,不容易考的科目选考比例则越来越少。


再看学校:


目前来看,或出于客观资源限制(教师资源)、或出于主观战略目标(学校高考成绩更好看)考虑,学校的普遍做法是,选择本校师资力量最强的某个科目,或者最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,将全部资源投入,集中强化训练,以获得高分。


集中力量办“大事”,长此以往,中学很有可能逐步演化为一个个“特色”鲜明的专科学校。


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,如此田忌赛马式的选考策略,实际上是遭遇了功利文化的算计。


2.二十种选课组合,老师不够用、教室不够用,选课制无奈变成“套餐制”


“6选3”模式派生了多达20种选课组合,对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中,还能在教师资源和硬件上满足学生选课需求,但这样的高中毕竟是少数,对大多数的普通高中来说,教师、场地都是问题。


田志友直言:走班制不适合基层中学和中学生。


教师不够用


为保障35种选课模式(浙江为“7选3”,多了一门技术课),重点高中杭州二中为高中每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。但在多数普通中学,学校哪有那么多教师?有的乡镇和农村高中,一个年级也就200多名学生,能用多少教师?


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结构的不平衡。地理、历史选的多,就需要补足大量的教师;物理、化学选的少,有的教师无课可上。同时,每一届学生选课不同,可能会出现有些科目的选课人数突然大增、另一些则突然大减,学校显然也无法动态应对这些变化。


教室不够用


选课走班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是教室不足。很多学校就算把办公室、图书馆等所有能用的空间都算上也无法满足需求。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介绍,实行新高考之后,学校的场地设施需要整体增加20%-30%。


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刘清华测算,不论各高中每年实际选考某科目的学生规模大小,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,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.5倍的教室,以及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,才能保证教学安排。


正所谓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”,这种情况下,学校普遍的对应之策是,根据学校的师资、场地推出5-6个组合,再由学生进行选择。还有学校采取折中的办法,先按选课人数最多的两个科目设置班级,剩下一个科目实行走班制。


选课制变为了“套餐制”,选课改革价值大打折扣。


3.学生不会选


“分数决定一切”在我国根深蒂固,学生、学校的一贯思维就是考高分,至于兴趣爱好、职业规划等统统都要等到考上大学以后再说。而且学生也习惯了被学校规划、被学校管理,因此,学生普遍不知道也不关注自己的个性、兴趣培养以及人生规划。现在放开了,她还真是不知道该怎么选!甚至有学生希望学校能直接给出选考意见。



在学校方面,新高考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变化,如选课、综合素质评价、平行志愿或专业组志愿的填报,以及招生比重越来越大的自主招生、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等,都需要学校推进生涯规划教育,并在师资、课程、实践等方面予以保证,而这些,很多学校,尤其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高中显然没有做好准备。


除此之外,考试时间安排、综合素质评价等也频频遭受质疑。


4.学生:考得天昏地暗、考得日月无光、考得快要吐血


新高考改革后,各科考试不再集中,本意是分散学生压力,实际上,却使学生在“刷题——考试——刷题——考试”的道路上疲于奔命。这在浙江尤为明显。


浙江的选考允许参加两次,相当于3门选考科目考两次、英语考两次、语文数学统最后一考,另外还有全部高中课程(13门)的学业水平测试。算一算,浙江考生高中三年要参加23次大考!


每门选考科目有2次考试机会,“一考定终身”是不再了,但实际执行过程中,为追求高分,学生普遍会选择考2次,这就导致学生不是在考试,就是在考试的路上,频繁冲刺。



在选考机会只有一次的上海,很多学校则会选择在某一学期集中攻克某一学科的选课,其余时间便是主攻语数外。上海闵行区某重点中学就曾发布行政命令,全体学生高二阶段必须选择生物、地理等级考试,到了高三只选一门课,更多时间则留给语数外。


听说还有学校走向极端,把高中三年分成三块:高一转学历史地理生物技术,高二专学物理化学英语,高三专学语文数学。原因很简单,一些暂时不考的科目,老师上了也没人听,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?


有学生抱怨,原来的一次冲刺变成了反复冲刺。为了赶进度,寒暑假提前上课,星期天加班加点,节假日完全取消,就像一列喘着粗气的老火车,日夜狂奔!还有铺天盖地的模拟考、周考、综合考、联考,考得天昏地暗、考的日月无光、考得学生快要吐血!



5.综合素质评价备受争议


新高考改革后普遍实行“两依据一参考”,其中“一参考”就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参考,包括思想品德、学业成绩、身心健康、艺术素养、社会实践等内容。学校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。


网友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争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


一是由家庭能力差异、学校能力差异导致的学生表现差异。民间有句话说:拼爹是拼钱、拼娘拼精力。试问,有多少孩子够的上拼爹?又有多少妈妈能够全身心投入孩子的教育陪护之中?


市场上的兴趣班、特长班动辄以万元起步,表现为多才多艺、爱好广泛的素质教育不仅需有强大的财力支撑,还要有妈妈的全心陪护。但偏远地区,甚至普通地区,先不说家庭能不能负担得起,就连合格、品质好的培训班怕是都难找。


学校差异更不必说,好的学校不仅师资、硬件配备好,还有种类丰富的选修课、兴趣班(有重点高中选修课多达300多门,组建近百个校园社团),各种级别的竞赛比赛机会也会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多(当然学费也要贵得多)


这让普通家庭、普通学校的学生拿什么去跟大城市、重点中学的学生争?难道靠天赋?


从这方面来说,这样的做法不仅未能提高公平性,而且还在不断扩大学生之间的差距。


另一个原因是,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记录,自主权全掌握在高中学校手中。综合素质评价本就没有硬性标准,评价高低弹性之大让不少人产生“黑幕”疑虑。如何保证学校评价的客观公正、是否有配套的严密的监管措施更是亟待解决。


高考改革之路将如何走,对初中生群体的影响最大,初中生学习公众号将持续关注,并将在第一时间发布相关消息。得信息者得高考,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保驾护航。


文章来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